傳統中醫廣義之桑黃(又稱桑耳或桑臣),泛指桑黃屬(Sanghuangporus)或層孔菌屬(例如Phellinus)或纖孔菌屬(Inonotus)中的一系列藥用真菌。桑黃屬(Sanghuangporus)的真菌,目前已被重新命名了超過20種,過去此屬的真菌曾被依據形態地歸類為層孔菌屬(Phellinus)或纖孔菌屬(Inonotus)或熱帶孔菌屬(Tropicoporus);近年利用分子生物學的類緣分析,Sanghuangporus被創立為新屬。在台灣目前狹義的桑黃特指生長在桑樹上的一種真菌,其學名被定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。衛福部核可為食品原料使用之「桑黃」學名,包括:Phellinus linteus (同物異名:Inonotus Iinteus, Polyporus linteus, Tropicoporus linteus)及Sanghuangporus sanghuang,各商用栽培使用之Phellinus linteus菌種,若以分子生物學加以鑑定,很可能是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或日本韓國地區普遍使用的暴馬桑黃(Sanghuangporus baumii)或楊樹桑黃(Sanghuangporus vaninii)。
二、桑黃在傳統醫學之應用
桑黃在中國、日本和韓國的傳統醫學中,被認為具有廣效性,性味平和,主要用於消炎、止血,以及治療與婦女、免疫相關的疾病。是一種歷史悠久、備受推崇的珍貴藥用真菌。主要有以下幾大方面的功效:
1. 治療婦科疾病
桑黃最早的藥用記載可追溯至中國東漢時期的《神農本草經》,書中將其稱為「桑耳」(名稱可能泛指多種真菌之子實體)。
主要功效: 記載中提到「桑耳,黑者,治女子漏下赤白汁,血病,癥瘕積聚,(出血、炎症和腫塊);陰痛,陰陽寒熱,無子。」
2. 止血與抗發炎
歷代許多醫書都延續了桑黃在止血和消炎方面的應用。
《藥性論》(唐朝):首次明確提出「桑黃」之名,並記載其功效。
《本草綱目》(明朝):李時珍等收錄了桑黃,記載其具有抗發炎、止血的功效。
3. 強化免疫與抗病
在朝鮮半島和日本,桑黃同樣受到高度重視,被視為珍貴的漢方藥。在古代醫書如朝鮮的《鄉藥集成方》和《東醫寶鑒》中,桑黃常被推崇為「靈丹妙藥」,用於提升元氣和抵抗疾病。傳統醫學中對抗「風濕痹痛」(類似今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)的應用,現代科學可解釋為利用桑黃強化免疫系統的能力。
三、現代科研驗證的桑黃藥理活性
以下是綜合以Phellinus linteus、Innotus linteus、Innotus sanghuang及Sanghuangporus sanghuang的名稱發表之藥理學研究結果。桑黃萃取物,尤其是多醣體、多酚(Hispolon, Hispidin)及三萜類化合物,是其生理活性的主要因素。
1. 抗癌與抗腫瘤作用
- 直接細胞毒性:誘導多種癌細胞系凋亡(程序性細胞死亡)。
- 抑制轉移:研究顯示它可以減緩或抑制腫瘤細胞的擴散。
- 抗血管新生:抑制腫瘤生長所需的新血管生成。
- 輔助化療:它可以增強某些化療藥物(如5-氟尿嘧啶)的療效,同時也能預防化療引起的副作用,例如腸道損傷(黏膜炎)。
- 其多醣被稱為“生物反應調節劑”,可以刺激和調節人體免疫系統。
- 研究表明,其具有抑制關鍵病毒進入受體(如ACE2和TMPRSS2)表達的潛力,這表明它可能在預防病毒感染(例如SARS-CoV-2)或減輕其影響方面發揮作用。
- 抑制發炎路徑:透過抑制關鍵訊號路徑(如NF-κB和MAPK)並下調促發炎細胞因子(如TNF-α、IL-6和IL-1β)的產生,顯著降低發炎反應。
- 肺部保護:已證實對發炎引起的急性肺損傷具有保護作用。
- 清除自由基:其酚類和黃酮類化合物是強效抗氧化劑,可清除自由基,保護細胞和DNA免受氧化壓力。
- 抗衰老:對模式生物(如秀麗隱桿線蟲)的研究表明,它可以通過減少活性氧(ROS)和上調抗衰老基因來延長壽命並增強抗應激能力。
- 肝臟保護:證實可減輕組織病理學肝損傷和肝細胞凋亡。
- 腸道保護:保護腸道內壁免受化療造成的傷害。
- 腎臟保護:其化合物,例如三萜類化合物,可能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(ACE)的活性,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與心血管和腎臟健康息息相關。
- 抗糖尿病/降血糖:具有降低血糖水平的潛力。
- 抗痛風/抑制尿酸:研究表明,它可能有助於緩解痛風症狀。
- 桑黃富含化合物hispidin的萃取物已被證明可顯著減少動物模型中的覺醒,並改善非快速動眼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。